女性患宫颈癌与性生活有关
●“这种恶性肿瘤与一种名叫HPV(人乳头状瘤病毒)的病毒密切相关。”
●“我们如此惧怕淋病、梅毒、艾滋病等,但忽略了HPV感染也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
进入新世纪以来,女性宫颈癌死亡率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下降曲线后,开始轻微回升,这一状况引起了专家的密切关注,原因何在?
6月8日,记者就上述问题,独家专访了美国克里夫阑医学中心杨斌博士,请他谈谈应对宫颈癌,中国人应该做些什么。
记者:普遍认为,宫颈癌与生活史,特别是性生活史有关,这种疾病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存在多大关联?
杨斌:全世界85%的宫颈癌病人分布在发展中国家,而不是欧美发达国家。西方特别是美国,是全世界防治宫颈癌的典范。
宫颈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发生宫颈癌的高危因素是明确的,包括性生活过早(18岁以前)、早婚、多性伴侣、性病史、HPV(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早产、多产、吸烟等。近年来,宫颈癌发病有年轻化趋势。尽管目前早婚现象相对少了,但早期性行为等现象却增多了,宫颈癌的发病特点应引起女性重视,HPV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这种病毒的感染属性传播疾病。
记者:HPV感染对女性健康构成多大威胁?
杨斌:我们惧怕肝炎病毒,害怕丙肝会转为肝癌。但是,HPV病毒与宫颈癌的关系更密切。据调查,在中国,十个女性有八个不知道,宫颈癌的发病与性生活有关。
大约有10%的HPV感染者可能发生细胞学的病变,其中1%可能逐步发展为癌症。但是,宫颈癌有较长的癌前病变发展阶段,从癌前病变发展到癌,要经历3~8年时间。也就是说,人们有如此漫长的时间去发现、阻止它。让人们对防治充满信心的是,即便是感染HPV之后,引起轻度病变,只要改变生活方式,采取一定治疗措施,避免持续携带病毒,仍有85%的人可以自然恢复到正常。但是一旦发展为浸润癌,病人手术范围扩大,生活质量也会下降。
记者:美国的性开放程度较高,为什么成功地降低了发病率?
杨斌:美国人群HPV的携带率是27%。这意味着,如果你有四个性伙伴,按照统计学来推算,你这一生中是有100%的机会感染上病毒的。美国人性开放程度较高,如果一个人有多个性伴侣,那么感染HPV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防治的关键在于采取什么样的防治模式。
美国并未采取禁欲的方式控制疾病,而是用全民预防。这种理念是,让你在不改变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同时,把发病率降下来。近二十年来,美国人性活动曲线呈上升态势,但宫颈癌的发病曲线呈现下降态势。美国人用二十多年时间,把宫颈癌从排名第三,下降到30位以外,他们依靠的是全民化的细胞学检测,比如,定期做一个宫颈细胞涂片,这是一种简单的检测方式。美国女性认为,定期做宫颈涂片这类细胞学检测,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记者:这种防治模式具体怎么做?中国如何借鉴这种经验?
杨斌:宫颈癌早期症状不明显,等出现性交后出血等明显症状时,多数已经发展为晚期;如及时发现癌前病变或早期癌,治疗效果较好。我们相信这样一句话:“Killthe virus before the virus kill you.”(在病毒杀死你之前,你先杀死病毒。)
在美国,不论年龄多大,发生第一次性生活后,女性都要定期做宫颈涂片。每年做一次,连做三年。如果都是阴性,以后可以每隔3年做一次。此外,9~12岁的女孩注射HPV疫苗,这意味着她在接触病毒之前,体内已经产生抗体。总体来说,宫颈涂片检测起到很大作用。
在中国,多数女性在医生的建议下做此类检查。这是不成规模的,无法形成强大的防治网络。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如果发展中国家每隔3~5年对女性至少进行一次防癌普查,宫颈癌的总体死亡率可降低60%。
同时,加强个人的健康教育,使女性自觉地认识定期做宫颈细胞学检测的重要性,医院体检也把它作为例行检查项目,如果这两方面措施到位,有望像美国那样,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
杨斌博士简介:
美籍华人。现致力于女性生殖系统病理及细胞病理学的临床诊断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是全美华人病理学会主席,现为中美宫颈癌普查项目美方病理专家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