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并发症(六)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严重的凝血机能障碍。早期由于大量促凝因子(如肿瘤衍生的促凝剂)存在于血液循环中,造成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在全身各脏器组织的小血管内形成微血栓,随之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弥漫性微血栓形成后,使组织血流严重灌注不足、缺氧、脏器功能障碍,如心搏出量减少、肾功能不全、脑功能障碍。随病情发展,由于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亢进,病人出现严重的出血倾向和微血管内溶血。于是病人出现皮肤粘膜出血、胃肠道出血、血尿甚至脑出血,很快进入休克状态,死亡率很高。
DIC有急、慢性之分。急性者病情严重,凶险,是真正的急症,主要靠化验检查确定诊断(如测定血中纤维蛋白原定量、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溶解片段、凝血酶凝结时间等)。常见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变期、前列腺癌的病人。对于急性DIC的处理,首先应纠正诱发因素,如有败血症,应给强有力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并注意纠正休克和酸中毒。血小板减少时,需输血小板和新鲜血浆,以补充消耗的凝血因子和正常凝血过程中的抑制因子,避免使用血小板拮抗剂如阿司匹林。长期应用抗生素者,应注意纠正维生素缺乏。对儿童患者,可采用换血疗法,能迅速收效。在DIC早期可在严密观察下应用肝素(抗凝药),而不能用促凝药和抗纤维蛋白溶解药(如止血芳酸、6-氨基已酸等)。
对于慢性DIC,常不需特殊治疗。长期卧床休息或进行大手术时,容易形成深部静脉栓塞和肺栓塞,所以应给予预防性小剂量肝素控制。
高尿酸血症
当尿酸浓度大于每升血液75毫克时,就难于溶解而结晶。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血液中的尿酸最多,其次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再次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因为尿酸是组成细胞核的核酸成分中嘌呤分解形成的,所以化疗或放疗引起的肿瘤细胞迅速溶解,会使血液中尿酸浓度显著升高。在开始治疗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和儿童肿瘤时,应合并使用别嘌呤醇,后者的作用为抑制黄嘌呤和次黄嘌呤产生尿酸。在多数情况下,早期使用别嘌呤醇可预防高尿酸血症。
严重的高尿酸血症可造成尿酸沉积于肾髓质、远端小管和集合管。若不及时治疗,在多数情况下,高尿酸血症会发展为无尿性肾功能衰竭。当pH大于7.4时,尿液中的全部尿酸几乎都以可溶性的尿酸钠形式而存在。因此,在严重高尿酸血症时,应通过补充碱性液体(如碳酸氢钠)使尿液呈碱性,抑制尿酸在肾脏的结晶沉积。要避免使用促进尿酸形成的药物(如利尿药氢氯噻嗪,即双氢克尿噻)。情况非常严重时可做血液透析。
肿瘤溶解综合症
对治疗敏感的肿瘤,在肿瘤细胞溶解时会释放大量的细胞内离子,特别是磷和钾离子,这就可能产生严重的高钾血症、高磷血症和低钙血症。已有报道,在治疗伯基特淋巴瘤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过程中,会发生这种情况。对此,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补液量要充足,每天补液量不少于2500毫升,对难治的或严重的高钾血症,可使用透析疗法。
发布时间:2002年11月16日